在七點左右的武漢,在街頭總能看見一群急匆匆的人,他們快速奔向街道兩旁的早餐店,吃完一頓早餐又急匆匆離開。過程非??烨胰朔浅6?,這便稱為“過早”。
“小家婦女學豪門,睡到晨時醒夢魂;且慢梳頭先過早,糍粑油餃一齊吞?!鼻宓拦馊?公元1850年),葉調(diào)元刻印的《漢口竹枝詞》第一次將吃早餐用“過早”一詞表達。至此,武漢人“過早”已有166年。
一日三餐中,武漢人最講究過早。并且,武漢人沒有在家做早點的習慣,都是在路邊攤買。武漢三鎮(zhèn)的路邊攤生意非常發(fā)達,以前幾乎每條街上都有擺攤的,現(xiàn)在管理嚴格了,但不少店家還是把灶臺、油鍋支在大門口。
每天早晨,武漢街頭都是這樣一幅光景:滿大街的早點攤,滿大街買早點的人,滿大街邊走邊吃的人,這是武漢最別具一格的市井風俗。
武漢人的本事是,不光面窩、燒梅這些干的可以邊走邊吃,就連熱干面、牛肉面也能一邊走路一邊朝口里扒拉,而且速度極快,三下五除二,一碗面就下肚的。當然,這種習慣也造成意外狀況頻發(fā),比如公交車或者地鐵上,一言不合,一碗面就扣到對方身上了。
與廣式早茶中的點心有明確的分門別類不同,武漢人過早的各種選擇顯得非常凌亂,沒有一個嚴格的體系劃分。
粉面系:熱干面、牛肉面、牛肉粉、糊湯粉、豆絲
煎炸系:豆皮、面窩、苕面窩、汽水粑粑、煎包、糯米雞、歡喜坨、油香
蒸食系:燒梅、糯米包油條、湯包
飲品系:糊米酒、蛋酒
熱干面
熱干面是武漢過早的招牌——最出名也最具特色。堿面在開水中斷生,撈起來瀝干水,淋上麻油拌勻,鋪開放涼待用。過早時,將晾涼的面條抓上一把,放進一只長柄尖底圓口的笊籬中,滾水中將面條燙熟,瀝干水后裝入碗中,隨即拿起一只長柄湯勺,放入鹽、醬油、辣蘿卜丁、蔥末、辣椒、胡椒、味精、白糖等等,講究的還會放上一勺鹵水,最后淋上芝麻醬,這一碗熱干面就大功告成了。一碗熱干面的制作時間,往往也就兩三分鐘。
趁著熱氣將熱干面迅速拌開,芝麻醬的濃香和面條本身的香氣混合在一起,立刻就勾起了人的食欲。熱干面的核心就是芝麻醬,好芝麻足以令人齒頰留香,不過現(xiàn)在很多商家為了節(jié)約成本,用花生醬替代芝麻醬,或者將兩者混合,熱干面的味道打了不少折扣。
而說到做熱干面做得最好的攤子,蔡林記名聲在外,不少游客到武漢也點名要吃蔡林記,但近年來伴隨著連鎖擴張,蔡林記的味道有所下降,價格卻不斷上漲?!渡嗉馍系闹袊吩x擇拍攝了位于漢口江漢二路的田記面館,而“天天熱干面”和“大胡子熱干面”也分別是漢口和武昌熱干面的杰出代表。
牛肉面·牛肉粉
與蘭州牛肉面講究“一清、二百、三紅、四黃、五綠”不同,武漢的牛肉是鹵出來的,鹵牛肉的湯汁,辣中帶著絲絲甜味,味道很獨特。
武漢的牛肉粉面也是清真口味,漢口最早的牛肉面館最早都是回民經(jīng)營,漢口六渡橋、三民路一帶曾有回民聚居區(qū),池莉也曾特別提到過漢口福慶和的牛肉米粉,不過如今,福慶和已經(jīng)不復存在了。
考驗一家牛肉粉面館好不好的標準,除了面湯的味道足不足,還有就是米粉夾起來會不會很快就斷了。
糊湯粉
糊湯粉是武漢的特色小吃,充滿魚米之鄉(xiāng)的特點。
武漢三鎮(zhèn)河湖眾多,每天打下來的魚蝦不少,尤其是小魚小蝦,早年間沒有儲存條件,如果沒有賣掉,留到第二天就臭了,于是有人想到了用它來做早點。
小魚蝦加水熬爛成湯,撇去殘渣,留下粘稠如米湯的濃湯。米粉下鍋焯一下?lián)瞥龇诺酵肜铮谏厦鏉惨淮笊诐鉁?,然后撒鹽、胡椒、姜末、蔥花,原汁原色原味,口感濃郁厚重。
過早的時候,糊湯粉要就著油條吃,也有將油條蘸著糊湯吃的,還有將油條撕成小段,泡在湯里吃的,不過怎么樣,都風味十足。
豆絲
豆絲是武漢市黃陂區(qū)的特產(chǎn),用綠豆加米磨成漿后攤皮切絲晾干而成,吃的時候加入牛肉湯或其它配料烹煮。這種大米和綠豆混合食物,其中的綠豆分量若是少了,做出來的豆絲口感會差很多。
粉面系說完了,再來說說過早的煎炸系列。
豆皮
顧名思義,豆皮與豆子有關。綠豆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摻合,浸泡數(shù)小時后磨漿待用。一口大鐵鍋燒熱后倒油,然后舀米漿入鍋,攤成一張薄薄的大圓片。將雞蛋打碎攤在米漿片上,抹勻后翻面,這時呈現(xiàn)油亮的金黃色。
隨后,將蒸熟的糯米、煮熟的干香菇丁、炒熟的豬肉或者牛肉丁、香干丁、姜末等拌勻,鋪在米漿片上,撒上胡椒、鹽以及大把的蔥花,然后來一個大翻面,淋上一勺油、撒上一勺水,蓋上鍋蓋燜兩分鐘,一大鍋金黃的豆皮就做好了。小鐵鏟將豆皮按格子狀劃開,每份豆皮基本就兩三個小方塊,盛入小碗中,那一雙筷子,就可以大快朵頤了。
豆皮做得好,油的用量是最關鍵的,油太多會失去香嫩酥脆的口感,油少了豆皮表面就會變得干巴巴。
老通城是武漢名氣最大的豆皮餐館,和無數(shù)的老字號一樣,都是有了名氣之后公私合營保留了店鋪的字號?,F(xiàn)在武漢名氣最大的王師傅豆皮館創(chuàng)始人曾是老通城的收銀員,吸收了不少老通城的豆皮師傅,開了這家豆皮館。
面窩
面窩是地道的武漢特產(chǎn),雖然叫面窩,卻不是面食,它是由大米、黃豆混合打成漿,再加入適量蔥花、鹽調(diào)味,炸制而成。看起來簡單,做起來可一點都不容易。
大米和黃豆的比例很重要,黃豆少了,則面窩的味道不香;黃豆多了,面窩會很油,所以也不是黃豆越多越好。
炸面窩的勺子也很有特色,這種勺子四周下凹,中間上凸。炸面窩時,往一邊舀一勺米漿,在中間一刮,然后撒上芝麻,下鍋。面窩凹處的米漿多,炸出來的軟糯;凸處米漿少,炸出來的香脆。一種食物,兼顧了兩種口感。
苕面窩
苕在武漢話中就是紅薯,苕面窩也就是紅薯做的面窩。
把紅薯洗凈去皮,切成小丁,放入米漿中。炸制時舀入炸面窩的勺子,拍平下油鍋。苕面窩的特點是外焦脆內(nèi)軟糯,滋味咸中帶甜。
無論是面窩還是苕面窩,既可以單獨過早,也可以成為熱干面、米粉或是湯面的搭配食品。
煎包
煎包并不算武漢獨有的特色小吃,而且論名氣,蘇滬一帶的生煎要更出名一點。但煎包在武漢過早界的地位并不低,今天遍布武漢的三鎮(zhèn)民生甜食館,必不可少的幾樣小吃就是熱干面、豆皮、糊米酒和煎包。
武漢的煎包相比上海生煎要小一些,而且不同于上海和蘇州蘸醋的吃法,武漢的煎包是蘸醬吃的,每一家的醬口味又不盡相同,三鎮(zhèn)民生甜食館的煎包搶手,很大原因也在于美味的蘸醬。
糯米雞
廣式茶點里有一道荷葉糯米雞,然而武漢的糯米雞和它完全是不同的東西,因為武漢糯米雞里并沒有雞肉。
準確來說,這種小吃應該叫糯米團,裹著五花肉、香菇、筍丁、香干丁的糯米,再用面糊包裹下鍋炸至金黃,外層焦脆,里邊軟糯咸香。至于為什么叫糯米雞已不可考,有人認為炸好后的糯米雞外表金黃,表面凹凸不平,形如雞皮,所以就叫糯米雞。
糯米雞是武漢過早最常見的小吃之一,任何有油炸點心的攤子都會有糯米雞供應。
油香
油香這東西現(xiàn)在在武漢已經(jīng)很難找了,它是一種炸制的小圓餅,里邊加上各種餡料,武漢人最常吃的是夾糖心的油餅。
接下來再看蒸食系:
燒梅
燒賣全國都有,廣式茶點里是蛋皮肉餡,里邊裹著蝦仁,北京的燒賣是面皮糯米餡,里邊也會有香菇和豬肉。武漢的燒梅與北京的更接近,但是口味卻要重不少。
叫燒梅是因為皮使用走槌搟出梅花邊,蒸出來如同一朵朵梅花而得名。燒梅的皮和餃子皮一樣,要周邊薄中間厚,蒸出來才有晶瑩剔透的感覺。將蒸好的糯米飯加香菇、肉攪拌在一起,加白胡椒拌成餡,包好后上籠屜猛火蒸熟,香氣撲鼻,口感嫩滑。
武漢燒梅的最大特點就是油大味重,而武漢很多早點攤子也有一個特別標識,白紙糊一塊牌子,上書四個大字:“重油燒梅”。武漢人甚至還將油餅和燒梅兩種重油食物組合在一起,成為極其耐餓的一種搭配。
糯米包油條
糯米包油條是江南特色小吃,將糯米蒸熟后,平鋪撒上黑芝麻,再將油條放在糯米飯上,可以根據(jù)個人喜好放上榨菜、火腿等,然后用糯米飯將油條包住,即可食用。
湯包
湯包并不是武漢特有的,但也孕育出了一個名店——四季美湯包。
說完了吃的,再來看看喝的吧:
糊米酒
熱干面搭配糊米酒,面窩搭配糊米酒,燒梅搭配糊米酒……在過早的時候,糊米酒幾乎能搭配一切。
池莉在小說《你以為你是誰》中是這樣描述這款武漢特色甜食的:它是武漢市歷史悠久家喻戶曉老少咸宜的一種甜食,由精細的糯米粉和醪糟做成的糊湯,晶瑩糯滑,上面撒幾粒糖桂花,因為價廉物美,它成為了大眾食品。
米酒、小湯圓、紅棗是這個小吃里不可缺少的主角。雖然看起來簡單,但做起來也很有講究:起鍋前徐徐勾芡,糯米粉要順著鍋邊推下去,朝著一個方向順勢攪拌。醪糟是極為重要的,下多了酒氣太重,下少了米酒不香。
武漢過早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快,早餐做的快,一碗熱干面,前后兩三分鐘就能讓食客端著走人;食客吃的也快,邊走邊吃,三下五除二,眨眼功夫就下了肚。
武漢過早的第二個特點是重油,無論是熱干面也好,還是各種炸制食物,就算是燒梅也是重油。
關于我們 丨 聯(lián)系我們 丨 廣告合作 丨 誠聘英才 丨 網(wǎng)站地圖
Copyright © 2018 武漢門戶網(wǎng) www.jwzcgl.com鄂ICP備16007396號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