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省博物館建筑面積達到11.3萬平方米,展陳面積2.8萬平方米,湖北省博物館內(nèi)珍藏的文物有24萬多件,其中一級文物就有945套,還有眾多國寶級文物,都說想要了解一個城市的過去,就去它的博物館看一下,它會告訴你這個城市的過往
曾侯乙編鐘,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,年代為戰(zhàn)國早期。鐘架長7.48米、高2.65米。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,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(jié)構(gòu)鐘架上,其中一件镈鐘為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。
鐘及架、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,內(nèi)容為編號、記事、標(biāo)音及樂律理論。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,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,十二個半音齊備,可以旋宮轉(zhuǎn)調(diào)。其音列是現(xiàn)今通行的C大調(diào),能演奏五聲、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。專家認(rèn)為,曾侯乙編鐘的出土,改寫了世界音樂史。
這樣的文物,不光是湖北省博物館的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,還是國家的“鎮(zhèn)國神器”。2002年1月,曾侯乙編鐘被列入《首批禁止出國(境)展覽文物目錄》。
越王勾踐的名字,稱得上是家喻戶曉。大家小時候誰沒學(xué)過“臥薪嘗膽”的故事,長大后誰沒聽說過西施的傳說,但是越王勾踐劍是怎么回事?
越王勾踐劍,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。劍長55.6厘米,寬5厘米,劍首向外翻卷呈圓盤形,內(nèi)鑄11道精細的同心圓,劍身滿飾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紋,劍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,整個造型顯得高貴、典雅。在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還寫有兩行鳥篆銘文,分別是“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”,經(jīng)專家考證,鳩淺就是勾踐,八字銘文表明這把劍的身份和地位。
這把劍在出土?xí)r插在漆木劍鞘里,出鞘時仍然寒光閃閃,耀人眼目,其劍刃薄而鋒利,經(jīng)測試它能夠一次輕松地劃開20張白紙。這把青銅劍深埋地下2500余年,為何不生銹呢?對于這個問題,專家認(rèn)為,一是選材用料好;二是墓葬環(huán)境好;三是出土?xí)r帶劍鞘,劍鞘起到了雙重保護的作用。
越王勾踐劍因制作精美,歷經(jīng)2500余年仍紋飾清晰,毫無銹蝕,被譽為“天下第一劍”
很多人說一塊頭骨有什么可看的?因為這不是普通的頭骨,它屬于南方古猿類,距今約100萬年前,它的出現(xiàn),不但證明了中國是早期人類的發(fā)祥地之一,還填補了亞洲古人類發(fā)展的空白,對進化論的驗證有重大意義。兩具頭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腦顱和基本完整的面顱,其面部特征與中國和亞洲已發(fā)現(xiàn)的古人類化石一致。經(jīng)專家研究、鑒定后認(rèn)為,這是距今100萬年左右的直立人。后來,這具人頭骨化石被命名為“鄖縣人”,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館。
出土?xí)r位于王妃棺木腳端棺床下方。青花瓷是我國古瓷中極富特色的品種,它是一種釉下彩瓷器。因釉下的鈷料經(jīng)高溫?zé)坪蟪尸F(xiàn)藍色。元青花使用的是進口鈷料“蘇泥勃青”,故色彩青翠艷麗,給人優(yōu)雅明凈的審美享受
這是一件元代青花瓷,比起其他國寶要“年輕”許多,價值上卻絲毫不輸。元朝產(chǎn)出的青花瓷,以精湛工藝享譽世界,不過存世卻極為稀少,這件青花瓷更是珍品中的珍品。釉色白中泛青,色彩青翠艷麗,線條優(yōu)雅輕盈,瓶體繪有王羲之愛蘭、陶淵明愛菊、周敦頤愛蓮、林和靖愛梅鶴4幅文人雅圖,為其增色不少。
其中一件叫四愛圖梅瓶,在瓶身上繪制了王羲之愛蘭、陶淵明愛菊、周敦頤愛蓮、林和靖愛梅鶴4幅文人雅圖,釉色白中泛青,色彩青翠艷麗,是元青花中的上乘之作。用“價值連城”來形容元青花四愛圖梅瓶,一點都不過分。
關(guān)于我們 丨 聯(lián)系我們 丨 廣告合作 丨 誠聘英才 丨 網(wǎng)站地圖
Copyright © 2018 武漢門戶網(wǎng) www.jwzcgl.com鄂ICP備16007396號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