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漢市因水而生,地勢低洼,有著幾千年的抗洪歷史,如今的武漢城區(qū)還有不少以“堤”為名的地區(qū),比如堤角公園、張公堤、長堤街等等,如今的武漢也絲毫沒有對洪水放松,還將設(shè)立武漢抗洪陳列館,下面來看選址。
市江灘管理辦公室一直在積極研究如何在江灘呈現(xiàn)武漢防汛抗洪歷史,讓市民和游客既可以參觀,也可以了解抗洪歷史,緬懷先輩抗洪精神。市江灘管理辦公室計劃在橫渡長江博物館5樓建設(shè)“武漢抗洪陳列館”,該項目已召開了專項研討會,并撰寫了展陳大綱,后續(xù)還將會面向社會征集相關(guān)藏品。如您有相關(guān)寶貴抗洪資料(如圖片、視頻、老物件等),歡迎與我們聯(lián)系。
武漢三鎮(zhèn),屬于古云夢澤的東緣,因水而生,地勢低洼,水域面積占到全城的四分之一。除了兩江交匯、大江大湖,還到處都是水凼湖蕩,到處是葦塘土墩。在塑造浩渺水景的同時,也造就了相伴相生的洪澇災(zāi)害風(fēng)險。武漢的發(fā)展史,就是一部與水斗爭的歷史。特別是最近五百年來在沖積漫灘上自然形成的漢口,海拔高度25~27米,只是略高于長江常年水位23米。
1931年7月29日深夜,漢口水位僅漲到27.21米,漢口鐵路大堤丹水池段出現(xiàn)大面積浸漏。因事前沒有任何準備,現(xiàn)場又無人指揮,以致浸漏很快變成管涌。
8月2日,第二道防線又被突破,漢口即成一片澤國。
8月15日,更加肆虐的洪峰再來,水位漲到27.57米,19日水位達到28.28米,漢口全境盡入水中,市區(qū)平均深度3米,最深的地方達到5米。漢陽鐵廠只剩煙囪矗出水面,就連地勢最高的武昌也淹了一半,省政府水深2尺。
直到9月,水勢才逐漸退去,這一年武漢三鎮(zhèn)被淹達100余天之久。在洪水進市的三四天中,街道上不時有死尸漂過,撈起的浮尸便有1000多具。
事后瘟疫又迅速蔓延,死亡達3500人,大批餓死、病死的災(zāi)民來不及掩埋,便挖幾個千人坑、一層一層往里堆。
漢口不僅地勢低,還四面環(huán)水,數(shù)百年來能夠存在發(fā)展,全靠堤防。
如今在武漢,仍然能見到各種各樣與堤相關(guān)的地名,例如袁公堤、張公堤、長堤街、堤角等等。在各種大堤小堤中,最著名的當屬張公堤。張公堤位于武漢市東西湖區(qū)的東部,東起漢口堤角,西至舵落口,全長23.76公里,頂身高6米,堤頂寬8米,高程31.67-32.20米。
光緒三十年(1904年),張之洞派人在后湖當中搭了一座高臺,然后登到臺上,用望遠鏡向四周張望后,揮手道:上到禁口,下到牛湖廣佛寺前(即今天的堤角)。張之洞手指處,后湖大堤的行走路線就確定下來了。修筑張公堤用了兩年多的時間。以牛湖廣佛寺前為起點,大堤向西北越過了岱家山后,轉(zhuǎn)了一個90°的大彎折向西南,經(jīng)姑嫂樹、陳家灣至禁口。這段堤防,官方稱之為后湖官堤,老百姓卻稱之為“張公堤”。
從市江灘管理辦公室了解到,目前,武漢抗洪陳列館正在籌備中,預(yù)計2021年內(nèi)完工。
關(guān)于我們 丨 聯(lián)系我們 丨 廣告合作 丨 誠聘英才 丨 網(wǎng)站地圖
Copyright © 2018 武漢門戶網(wǎng) www.jwzcgl.com鄂ICP備16007396號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