晴川閣是與黃鶴樓、古琴臺秉承的武漢三大名勝,由于建造歷史悠久,不斷重建之后還留有少許古建筑,包括馬頭墻、斗拱、牌樓等等,匯聚了中國古建筑的智慧,如今已成為文化瑰寶,下面來看介紹。
禹稷行宮是晴川閣古建筑群中最為重要的古建筑之一,前身為禹王廟,具有悠久的歷史。關(guān)于其建造年代有兩種說法,一是南宋紹熙說,二是南宋紹興說。兩種說法相差數(shù)十年,但都在南宋,后來人們多認(rèn)可第二種。對應(yīng)記載如下:
1、南宋紹熙說
依據(jù)為明景泰《寰宇通志》:“原禹王廟在大別山(即龜山)麓,宋紹熙(1190- 1194)年間,司農(nóng)少卿張體仁以此地江漢朝宗之會,乃建廟以祀大禹,而以益稷配焉”。
2、南宋紹興說
依據(jù)為清人胡鳳丹《大別山志》:“南宋紹興(1131- 1162)年間,司農(nóng)少卿張體仁督修大別山禹王廟”。
到了南宋末年,禹王廟已破敗沒落。元代開始重建,元大德八年(1304年)落成。此后禹王廟香火旺盛,成為祭祀大禹的場所。爾后禹王廟屢毀屢建,多次重修。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王廟后,在廟的東側(cè)建了晴川閣,今禹稷行宮和晴川閣的格局至此形成。明天啟五年(1625年),禹王廟被改為禹稷行宮,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(chǔ)上又加祀后稷、八元、八愷等18位傳說中的先賢。
禹稷行宮古建筑中具有的廊廡、牌樓、馬頭墻、斗拱、天井等中國古建筑特色元素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與思考,在一代代人的精心打磨下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,至今仍然充滿生機與活力,被人們所喜愛。
1、磚體牌樓式面墻
禹稷行宮正立面為四柱三門三樓的磚體牌樓式面墻,其他三面為青磚斗砌馬頭墻。中軸線兩側(cè)的卷棚頂廊廡,與宮廊連通,圍成方形天井。其建筑形式充分表現(xiàn)了南北結(jié)合的清式建筑風(fēng)格。
2、廊廡
廊是古代建筑中有頂?shù)耐ǖ?,基本功能是遮陽、防雨、小憩等。廡是在高臺基址上,周邊連續(xù)建屋,以圍成一個內(nèi)向空間的院落。廊、廡都是殿堂或院落的組成部分。廊既是廡下的通道,也是獨立建筑。
3、牌 樓
牌樓是既具有標(biāo)牌作用,又具有樓房屋頂形式的一種排架結(jié)構(gòu),被廣泛用于街道起訖點,園林、寺廟、陵墓和橋梁等出入口。
4、馬頭墻
馬頭墻的產(chǎn)生是為了滿足防火的需求,早前的木板和夾泥墻,防火性能較差。后人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開始把墻體加高,突出屋頂,有效地阻斷了火勢的蔓延。
5、斗 拱
斗拱最早見于戰(zhàn)國時期,由若干個拱件層層壘疊,相互搭交成既具有懸挑作用,又具有裝飾效果的支撐構(gòu)架。它可以增加屋檐寬度、延長滴水距離,將檐口荷載,進行均勻傳布,增強建筑的抗震能力,同時增添裝飾效果。
6、天 井
天井是宅院里房與房之間或房與圍墻之間所圍成的露天空地,因面積較小,光線為高屋圍堵顯得較暗,狀如深井,所以得名。
關(guān)于我們 丨 聯(lián)系我們 丨 廣告合作 丨 誠聘英才 丨 網(wǎng)站地圖
Copyright © 2018 武漢門戶網(wǎng) www.jwzcgl.com鄂ICP備16007396號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