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湖四海的人來武漢上學或者工作,在武漢待久了難免會想起家鄉(xiāng)菜,武漢也有不少其他地區(qū)的特色餐廳但下面這五家餐廳值得大家去打卡一下哦,餐廳地址在哪呢?
地址:文薈街三鴻家園底商3附31號(洪山區(qū)社保局對面)
貴州人的快樂是一口砂鍋,配著秘制蘸水,就能烙盡天下美食!
這樣的快樂,我也終于在南湖體驗到了。不是鐵板燒,不是東北烤肉,“活油烙鍋”中間高四面底,最頂上開了個洞,用來放蘸水。
把食材依次在鍋上烙著,頂上的蘸水也受熱翻滾,“咕嚕咕?!?,讓人食欲大增。
虎皮嫩豆腐先上鍋,煎的兩面金黃焦脆,但中間依舊水嫩,咬在嘴里“嗞嗞”爆漿。
牛小腸提前熏制入味,在高溫下滋滋冒油。
用蕨根粉做成的蕨粑是貴州特色,看著其貌不揚,入口軟糯Q彈,吃得停不下來。
而最靈魂的當屬蘸水,酸湯水中加入辣椒、豬油、酸豆角、豌豆脆以及折耳根(吃不慣的可以不加),就成了烙鍋的點睛之筆。
滾燙的美味,在蘸水里一涮,酸酸辣辣,解膩開胃;
再裹上特制的辣椒粉,一口下去,“哈~”真是倒春寒時節(jié),最熱辣鮮香的幸福!
地址:武漢國際廣場負一樓
說到蘇州味,腦子里就一個鮮字;提到鮮味,又少不了要講到螃蟹。
有人說“錯過蟹黃面,就等于錯過蘇州的秋天”,而幸好蟹鬥堂開到了武漢,能讓我隨時品味蘇州的秋天。
從國廣負一樓走過,很難不注意到臨街拆蟹的阿姨們——
盈潤的蟹黃、細嫩的蟹肉,在她們手上被一點點仔細拆盡。
趁著新鮮,將蟹黃、蟹肉熬煮翻炒,最后“嘩啦啦”澆在根根筋道的細面上,油亮明黃,香氣豐盈。
不論是面還是飯,裹足了蟹黃的油潤之后,都十分鮮美,與螃蟹的香甜在唇齒間纏綿,豐腴、濃郁,卻不會膩。
吃不慣蟹黃的人嫌太腥了,其實是這道美味不能等,一定要趁熱!趁熱!趁熱!
再配一屜招牌蟹粉小籠,面皮晶瑩剔透、薄而不破,蟹黃鮮,豬肉香,咬下去是一旺湯水,滿口流香。
店里多的是香甜軟糯的地道蘇州味,酸甜的春季限定松鼠桂魚,酥酥脆脆南乳豬扒……直把我從武漢吃到真江南。
地址:球場路58-1號
肉龍是北京的一道特色面食,也被叫做“懶龍”。
放好肉餡、卷成長條形的發(fā)面,在籠屜中蒸得噴香四溢,是不少北方人兒時記憶中的幸福感,但在武漢實屬少見。
一手捏住中間,一手兜住底子,怕肉餡從邊上漏出去,小心翼翼地大咬一口。
暄軟的面皮早已被肉汁浸得入味,肉香滿滿,透著勁勁兒的辣味,而加了大蔥的會更香些。
買一份肉龍足夠兩三個人吃了,不過我們被碳水勾得不愿走,還多買了份剛出爐的南瓜蜜豆包,軟糯香甜,幸福得可以!
地址:崇信路1-6(十一高對面小吃街)
作為沙縣的對手,福鼎擁有300多種小吃,其中作為福鼎美食金名片,就是福鼎肉片。
十一高對面的這家小店,老板是正宗福建人(這個聽口音就知道啦),看我在肉燕和肉片間糾結,果斷幫我選擇了雙拼。
拿到手上,別以為是跟餛飩一個味,看似一碗清湯,實際加了泡椒和白醋,又酸又辣,鮮香開胃。
肉片是用后腿肉切細揉打起筋再煮制,吃起來肉里仿佛帶著筋,超級Q彈緊實勁道。
肉燕看著像水餃,實際上連皮也是用肉做的,以肉包肉,香濃爽口。
沒吃過癮我們又點了碗牛肉羹,也是同樣的筋道Q彈,也難怪懂行的食客都千里迢迢趕來。
地址:漢西三路保利香檳國際10棟4樓
漢西這帶福建人多,給了閩南菜一個很好的發(fā)揮空間,藏在寫字樓上面的這家餐廳,就是開了20年的閩南味。
位置不好找,能摸上來的都是會吃的,店里沒有菜單,點菜全憑和老板的交流。
一碗實在的閩南鹵面端上桌,就知道這家的地道:
用料簡單卻豐盛,用鮮蝦、海蠣、魷魚、香菇等鮮美食材,搭配上筋道的堿水面,寡淡爽口同時混合了海鮮的鮮香濃郁。
對于魷魚來說,只有白灼最能彰顯其鮮美,淋上熱油,配上芥末香醋,入口彈牙脆嫩,咀嚼爽口非常。
而五香卷和炸海蠣,一定是閩南菜中的必吃菜。
豬瘦肉與白蘿卜混合,用豆皮包上了下鍋油炸,金黃的五香卷每一口咬下都是香脆滿足。
紫菜炸海蠣看著就接地氣,一口酥酥脆脆,油香滿溢,紫菜和海蠣的鮮味相得益彰,在唇齒間彌漫。
閩南菜講究清淡,保留食材原本的鮮美,偏愛重口的,也可搭上他們家的辣椒醬,真是配啥都好吃!
關于我們 丨 聯(lián)系我們 丨 廣告合作 丨 誠聘英才 丨 網(wǎng)站地圖
Copyright © 2018 武漢門戶網(wǎng) www.jwzcgl.com鄂ICP備16007396號-6